编者按:8月13日,以“吉金探史·江河共辉”为主题的中华青铜文明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。活动由陕西省委网信办、陕西省文物局主办,央广网陕西频道、四川频道、宝鸡市委网信办联合承办,将持续至9月底。活动期间,“馆长这样说青铜”系列人物专访,以权威视角解读青铜文明的深厚内涵。记者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采访了院长宁亚莹益丰配资,听她讲述那些沉默千年的国宝重器及其背后的文明传承故事。
央广网宝鸡9月10日消息(记者陈锵)宝鸡,享有“青铜器之乡”美誉。这里出土的尊、鼎、盘、簋等青铜器物,跨越数千年时空,讲述着周秦先民的智慧,也映照着今人守护文化根脉、赓续中华优秀传统的使命担当。
近年来,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深入挖掘文明内涵,强化保护研究、阐释传播,激发青少年对中华文明的热爱,助力青铜文明连接当下、走向世界。
青铜重器:跨越千年的文化符号
自西汉时期出土尸臣鼎以来,两千年间,宝鸡青铜器的出土历代不绝。据统计,宝鸡地区累计出土商周青铜器2万余件。宝鸡出土的青铜器精品荟萃,其数量之大、器型之全、时间跨度之长、铭文之丰富,极为罕见。
展开剩余75%何尊(央广网记者 侯凯奇 摄)
步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,一部由重器组成的史诗徐徐展开。镇院之宝何尊,其底部铭文中的“宅兹中国”的“中国”二字震撼世界。
据介绍,何尊采用了三层花的铸造工艺,底部以云雷纹打底,中间是高浮雕,最上面则是四个扉棱。造型精美,立体感强,这也是当时青铜铸造工艺的智慧。宝鸡青铜器最大的特色之一就在于长篇铭文。这些千年前的“青铜档案”,记录了军事、法律、农业经济等宝贵信息,印证了《史记》等文献,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铁证。
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宁亚莹阐释益丰配资,宝鸡青铜器的价值还体现在揭示古代文明交融上。博物院陈列的“西周鱼尊”等文物,以及在茹家庄、竹园沟等地发现了(弓鱼)国墓地文物。“(弓鱼)国虽未见史书记载,但考古确证其存在。其器物特征,特别是男女铜人形象与三星堆文化关联明显。这实证了西周姬姓王族与周边族群的密切往来和通婚。”她解释,这正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、开放包容特质的生动体现。
创新展陈:现代智慧点亮古老文明
让沉睡千年的青铜文明焕发生机,科技与创新理念是核心动力。
去年12月30日,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进行提升改造后,焕然一新的“青铜铸文明”基本陈列以新面貌亮相。展览通过数字化手段对重点文物环境进行监测,默默呵护国宝。
数字化展示的逨盘,展现数千年前的匠人智慧(央广网记者 陈锵 摄)
“博物院属于人民,办展要服务最广大群众。”宁亚莹告诉记者,展览设计充分考虑不同观众需求,互动装置让儿童认识古文字,青少年探索历史知识,学者则能深入研究铜锈和纹饰密码。
在研究阐释层面,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,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相结合,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廉政文化、家国情怀、奋斗精神、为民宗旨等时代主题贯通。
记者了解到,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正努力将学术语言和历史故事,转化为公众听得懂、感兴趣的语言。
这一理念已然结出硕果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打造了一系列特色专题展,如“天下有道——周礼主题展”“止戈为武——两周青铜兵器与军事文化展”等。这些展览显著提升了观展体验,让观众以更好的形式了解青铜器文物背后的好故事。
“新的展陈体系广受好评。”宁亚莹欣慰地说,“我们将继续守正创新,让千年重器持续焕发光芒。”
活态传承:连接当下 走向世界
文创开发,成果丰硕。以何尊“中国”铭文为核心,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推出“盛世中国尊”系列,衍生胸针、手链等产品。目前,该博物院共开发了五大系列文创产品,何尊积木、冰箱贴,“青青”“铜铜”文创公仔,深受消费者喜爱。
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还积极拓展教育研学、跨界合作等新模式,不断延伸文创边界。
观众感受青铜器型(央广网记者 侯凯奇 摄)
让青铜之光普照社会,教育普及是关键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实施“请进来”与“走出去”并行举措,利用AR等技术生动复现传统工艺,趣味互动深化理解;在中小学校、社区、军营、医院送上移动展览和互动课堂,将文化送到群众身边,极大拓展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。
合作视野不断拓宽。今年六月,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与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签署合作备忘录,将在人才交流、数字资源共享、社会教育等领域深入协作。据介绍,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将联合上级部门策划海外展览,用世界理解的语言,讲好中国故事、陕西故事、宝鸡故事。
展台前,孩子们好奇触摸铜镜复刻品;逨盘前,讲解员向游客诠释铭文的家国情怀……
跨越千年的古老青铜,在新时代焕发着生命力,以其沉默证言益丰配资,正滋养当下,启示照亮未来。其华光熠熠,历久弥新。
发布于:北京市天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